剛剛十點的時候準時收看了公視播放的,
鍾權拍的「我們」紀錄片,很感動卻也非常讓人心碎。

在一開始的時候,一群曾經或正在在國外生活的人們的獨白,訴說自己好像是出來打天下的,然後訴說著自己或多或少遭受到的歧視,然後開始反省自己到底是誰?中華民國人還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這部份讓我想起了今天下午才在閱讀的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書裡面講到在1960年代時,台灣的知識分子因為強大的政府管束力量讓他們覺得無法融合於社會中,個人認同是置身於歷史洪流之外的「無根的浮萍」(這是我自己選的詞),那時候流行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源於這些知識分子在台灣找不到一個好的位置,沒辦法發聲,離開台灣反而好像是一種解脫。
1960年代的知識份子被蕭阿勤認為是「消極沈默的一代」,但隨著70年代初期的一些政治事件(台灣退出聯合國、保釣事件等等),誘發了沈默知識分子的覺醒,透過對於某些時代的共同記憶與認同,建立出自身理解世界、台灣政治地位的方式,進而理解、界定自己的位置,然後成就了新的「回歸現實世代」。
對國族歷史脈絡的理解與自我彼此是相互證成的,詢問某些歷史事件為什麼發生?這樣發生對我們的意義又是什麼?相對的也定義了自己:我們是誰?我們為何而生?我們對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做?

令人震驚的是,在這部紀錄片中,類似的質疑在經過四十年後,依然存在。只是當這群曾經或正在外國外生活的人,問起自己究竟是誰的同時,沒有人可以給他們答案。因為我們應該認同的這個「國家」,究竟是什麼?我們都不知道。相互證成的關係被打壞了一邊,失衡的讓人茫然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當然這兩個年代的政治脈絡還有大家擔憂的點基本上不太一樣拉。不過可以看到國族認同是在轉移的:從認同中華民國(要反攻大陸的)到認同台灣(我們就是一個國家)。還有很多喔,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很有趣很值得分析。

然後中國對台灣加油隊與台灣對中國,一併讓我聯想起最近台灣對熱比婭的態度。至於警察鎮暴的部份,我真的覺得太煽情了,雖然煽情到我整個眼淚都掉下來。紀錄片就是這樣,老是要給你一個高潮讓你不行(怎麼a起來?明明我超認真)
片中有段對話我覺得還蠻好笑的,就是馬英冏是美國人,一當上台灣總統全台灣也都變成美國人。

更有趣的是台灣加油隊的發起人之一李昆霖他拿的是澳洲護照。說真的我覺得那種「愛台灣就放棄另個國籍」的論述其實很弔詭,因為其實說真的放棄了就代表你超愛嗎?這也很難講,人都是利己的,為何不能選擇利己的路子走。那儘管他是利己的,這與他的政治理念╱理想為何會相互抵觸呢?
其實影片裡也有討論到這個問題,不過就是淺淺的點一下,NY加油隊裡有個女人她不唱God bless America,因為那不是她的hometown。可是另個男人一看到2008年總統選舉的結果,感覺這樣不行,就馬上去申請美國公民。你要說那男的不愛台灣嗎?他申請美國公民就代表他認為美國是他的家嗎?在理性的選擇之下,其實不需要一併否認掉情感規依的部份,這是我的想法。

這部紀錄片真的很好看,看得我一直鼻酸流鼻涕,眼淚只流一點點,
大概是因為想到關掉電視我論文又要寫不完了所以這麼難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e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